男性申請育嬰假比例極低!

根據勞委會的統計,在過去一年來,總共有5,374人申請育嬰留職停薪,其中男性只有209人,約佔總數的4%。而自91年3月至今,申請育嬰留職停薪者共有23,823人,其中男性只有996人,也是佔了總計數的4%。這顯示出過去六年來,台灣雖然通過了許多進步的性別相關法案,也在政府機關中推行性別主流化的政策評估,更於校園裡力行性別平等教育,但是對於家庭照顧的這一部份,傳統的兩性結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,男性申請育嬰停職者依然只佔少數,雖然「新好男人」的論述甚囂塵上,但是如果面臨到生活中的選擇關卡時,許多男性仍然將「回家帶小孩」當成是一種太太的責任,做家務只是「幫忙」減輕太太的負擔,並未意識到自己本應分攤一半的責任。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6年的統計,女性未參與勞動的原因,有一半以上是為了料理家務,但是男性為了料理家務而未工作者,只佔了0.4%。這更可以證明雖然傳統的家務結構已然鬆動,不過並未深入而成為一種兩性確實平等分擔的概念,男性的家務勞動是一種可以表現的「選擇權」,而不是義務。 以「父職假」鼓勵平均分擔照護工作 在政府尚未規劃提供各企業替代人力的配套措施之前,確實可能造成只有公家機關或是國營企業的員工才敢申請育嬰假,而一般企業的勞工將因害怕工作不保依然不敢申請。然而,即便是公家機關,也未必就能平等申請育嬰津貼。在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之間,以公保身份申請育嬰留職者共有1,768人,佔了申請育嬰津貼總數的三成。然而在這1,768人中,卻只有92人是男性,佔了總人數的5%,顯示出性別在照護工作上的不平等,並不只是受到工作性質的影響,觀念才是最主要的因的因素。最直接的例子就是,同樣在2007年6月到2008年5月一年之間,以軍保身份申請育嬰留職者共有44件,其中沒有任何一件是男性申請!這證明越是由男性陽剛文化所主導的工作職場,男性所將負擔的家庭照護工作也就越低。當性別文化仍然認為照護是女性的工作時,這將使女性的勞動條件更加惡劣,雇主將持續存有偏見,認為申請產假與育嬰假便是女性勞工的「缺點」,而無法體認到撫育下一代是社會與國家共同的責任。 若參考北歐國家如瑞典、丹麥等國的經驗,1974年瑞典將「母職假」改為親職假,但是男性參與的比例並不高,只有4%,與台灣目前的比例相差無幾,但是自從1995年設計育嬰假中有一個月是只能給父親請的「父親假」,並於2002年延長為兩個月後,瑞典申請親職假的男性比例迅速成長到百分之45%!這顯示出社會制度的革新,可以讓更多人有誘因去體驗成為「好爸爸」,而不是只有「幫忙」帶小孩的「選擇性父親」。因此,我們呼籲政府在考量育嬰津貼的施行方式時,應將「父職假」的概念納入,鼓勵男性職工申請育嬰假,創造友善生育的環境,這不僅是性別正義的彰顯,更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。 申請育嬰假已滿一年的劉先生也說道,剛開始在家帶小孩時,受到周遭親友的揶揄,但他後來才發現,這段育嬰經驗是他一生中成長最多的時候,也是人生最大且最值得的投資。環保爸爸溫先生特別將他從母姓的小孩帶來現場,並以自身帶孩子出門的經驗呼籲政府應該儘速建立無障礙空間,方便父母推嬰兒車出門。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蘇芊玲老師提到她在瑞典參訪時,常在公園看到陪伴孩子玩耍的父親,這些瑞典父親都受惠於國家提供的育嬰假與育嬰津貼,而父職假的設計,確實鼓勵了更多父親享受到與孩子互動成長的珍貴體驗。2003年她再度參訪瑞典時,當地代表告訴她,瑞典將繼續修法,希望將來的父職假延長為整個育嬰假的三分之一。蘇芊玲並強調,除了政策上用「父職假」來鼓勵男性分攤照顧責任之外,更要從社會文化教育方面,來鼓勵男性以實際行動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與陪伴。 出席記者會的五位父親代表,欣然分享他們的親身經驗,與我們一同呼籲,擔任父職是生命中一段重要的過程,父親同樣有權利照顧子女長大。感念父親的辛勞,也讓母親不要孤單照顧子女,請給我們「父幼節」,讓全天下的父親都不會在子女成長路上遺憾缺席! * 記者會主持人: 范雲(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,台灣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) * 記者會發言貴賓: 蘇芊玲(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監事) 陳先生(印刷廠老闆) 溫先生(全球綠人台灣之友籌備辦公室執行長) 劉先生(動物園技術人員) 朱先生(都市規劃師/教會師丈) 李李仁(知名藝人)